家的光,從未遠離:《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一本讓人讀完想家的繪本

當我們長大後,家的意義改變了嗎?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嗎? 可能是求學、工作,或者某個不得不獨自前行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懷抱著興奮與期待,卻也夾雜著一絲不安。 

小時候,我們以為家是一個具體的地方——是房間裡的玩具、飯桌上的家常菜、窗前的那盆花。 

但當我們長大、離開家後,才慢慢發現——家,從來不只是一個空間,而是一種心靈的歸屬。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就是這樣一本書。

 它用最簡單的語言,溫柔地描繪了 「家」的意義如何隨著成長而改變,當我讀完它,除了心裡最深處的記憶被觸動,我不經思考,我想經營怎樣的家給我的孩子。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故事簡介:從簡單定義,到深層感受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隻熊(Bear)。故事一開始,他篤定地說:「家是我心之所繫,是我知道自己不會孤單的地方。」

接著,他開始補充更多關於家的細節——家是讓他學習、成長、探索的地方;家沒有輸贏,只有慶祝與快樂;家是可以犯錯,並學習改正的地方。

然而,當他踏上遠方的旅程時,一切開始改變。

離家後,他發現自己漸漸迷失了,不僅內心失去了方向,連家的方向也變得模糊了。他開始試圖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

就在最迷惘的時候,他看到了一道光——“There’s the light to guide me home.”
這道光指引著他回家,也讓他明白,家不只是某個具體的地方,而是讓他安心做自己的力量。

最終,他回到了家,而這一次,他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層:家讓我有力量,去成為最好的自己,無所畏懼踏上任何我想前往的旅程。

《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繪本推薦亮點

簡單而有層次的故事,讓孩子與大人都能共鳴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單直接,但在層層堆疊的描述中,慢慢深化「家」的意義。
從一開始明確定義「家」,到一步步補充家的溫暖與支持,再到主角離家後的迷失與成長,這種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跟隨著主角的心境轉變,在不知不覺中被故事觸動。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能幫助他們理解「家」的概念的故事。
對大人來說,這本書喚起的是離家後的回憶、對家的思考,以及對自己「如何經營家」的反思。

簡單的文字,卻直指內心深處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卻能用最簡單、最純粹的方式,觸動讀者的內心深處。

當孩子讀這本書時,他們可能會開始思考:
📌 家是什麼?為什麼家讓我安心?
📌 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家,會是什麼感覺?

而當大人讀這本書時,腦海中可能浮現的卻是:
💭 當初為了求學或工作,第一次離開家的感覺?
💭 在異地努力生活,卻偶爾湧上的那股鄉愁?
💭 自己現在擁有的小家,是否也成為了某個人的「光」?

這正是優秀繪本最迷人的地方——看似簡單,卻能帶來無限的共鳴與回憶。

「家的光」——耐人尋味的象徵意涵

故事中的 “There’s the light to guide me home.” 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轉折點。
這道光是什麼?對每個人來說,它的象徵意義可能都不一樣:

  • 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每天放學媽媽帶的小點心,或是每天睡前的故事時間。
  • 對遠行的大人來說,這可能是某個熟悉的味道、聲音,或是家人無聲的關心。

這讓讀者不只是閱讀一個故事,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自己的「家的光」到底是什麼。

插畫溫暖細膩,情感層次豐富

這本書的插畫充滿溫暖的色調與細節,完美襯托故事的情感層次。

從家中溫馨的場景,到主角在外漂泊時的孤單感,最後到他找到家的光,每一幅畫面都巧妙地傳遞了情緒變化。

尤其是主角迷失時的畫面——色調變得較暗,場景看起來陌生,主角的表情顯得迷茫,這些視覺細節都讓讀者更能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掙扎。

而當 「家的光」出現時,畫面開始變暖,光線帶來希望與方向,最終回歸家的懷抱。
這種視覺變化,使得故事的情感張力更加深刻,讓孩子能透過畫面直觀地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安全感。

適合親子共讀,開啟關於「家」的對話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好讀的故事書,更是一個非常適合親子對話的繪本

讀完後,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
💬 「你覺得家是什麼?」
💬 「家裡什麼讓你覺得最開心、最安心?」
💬 「如果有一天我們去旅行了,那家還在嗎?」
💬 「你覺得你的『家的光』是什麼?」

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孩子去思考「家」的意義,不只是具體的房子,而是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同時,這樣的對話也讓家長有機會去了解孩子心中的家是什麼,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們正在打造一個什麼樣的家?

深入解析:家的定義與象徵意涵

『家』的意義層層遞進

這本書在開頭就直接破題:「家是心之所繫,是我知道自己不會孤單的地方。」這是一個清晰且直接的定義,讓讀者馬上進入主題。

接著,故事不斷補充更多細節,讓「家」的概念更加豐富:
📌 家是成長、探索、學習的地方。
📌 家沒有輸贏,只有慶祝與快樂。
📌 家是允許我犯錯,並學習改正的地方。

這樣的描述,讓家從一個單純的「居住空間」,變成了一種具有安全感、支持性與接納性的環境。

但當主角離開家,他開始經歷迷失——
他發現自己漸漸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他試圖適應外界,卻開始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
不只是內心迷失,連家的方向也變得模糊了。

這是故事的一個巧妙鋪陳——家,不只是讓我們待著的地方,而是幫助我們成為自己的地方。

光的象徵:家如何指引我們回歸?

當主角感到迷失時,他看到了一道光 —

 “There’s the light to guide me home.”

這道光,不只是物理上的指引,更是一種內在的牽引力,無論走多遠,它都會帶領我們回歸本心。

這讓人思考,對我們而言,家的光是什麼?

💡 或許,它是媽媽做飯的味道。
💡 或許,它是家人每天的問候。
💡 或許,它是某個熟悉的儀式,例如睡前故事、出門前的路上小心。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平時可能不會特別去注意,但當距離拉開後,我們才發現,它們早已成為內心深處的一部分。

從「物理的家」到「內心的家」

故事的開始,「家」是實體的,它是一個空間、一種生活方式、一連串熟悉的日常活動。

但當主角經歷了離家與回家,他發現——家,不只是存在於某個固定的地方,而是一種內心的力量。

家讓他能夠安心做自己,家讓他即使遠行,也不會真的迷失。

這也是為什麼,在故事的最後,主角不只是回到了家,而是再次帶著家的力量,勇敢地踏上新的旅程。

家,不是束縛,而是讓人勇敢探索世界的力量

這本書最深刻的訊息在於:真正的家,不是束縛,而是支持。

當你知道你的家一直都在,無論你怎麼跌倒、犯錯,都會被包容、被支持,你就不會害怕去探索、去冒險、去成長。這是一種蛻變後的力量。

❤️ 不是害怕離開,而是因為有家在,才能毫無畏懼地走向世界。

這本書不只是給孩子的,而是寫給「曾經走過這段旅程的每個人」

你的親身經歷,讓這本書的情感層次更豐富了。家不只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心靈歸屬的終點。即使我們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建立了新生活,心裡仍有一條無形的線,與「家」連結著。

這讓我想到很多成長故事的共通點:

  • 我們總是從家出發,懵懵懂懂地去探索世界。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為自己變得更獨立、更成熟,但也會有迷失的時候。
  • 直到某個瞬間(也許是一通家人的來電、某道熟悉的飯菜香、或是一句平凡的問候),我們才發現:家,從未真正遠離。

「家」的意義,會隨著人生階段而變化

你提到現在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小家,這本書讓你回想過去,也讓你思考現在。
這本書的最後,主角帶著「家的力量」踏上旅程,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寫照——

💡 小時候,我們認為家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有爸爸媽媽,有熟悉的房間和玩具。
💡 長大後,我們才發現,家更像是一種「感受」——是心之所繫的地方,是能讓我們放心做自己的歸屬。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離家」,更是關於帶著家的力量前行

與孩子共讀時,可以討論什麼?

這本《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大人。當我們與孩子共讀時,可以從不同的層次來討論「家」的意義。

從孩子的角度:「家是什麼?」

這本書的開頭非常適合直接問孩子:「你覺得家是什麼呢?」
孩子的答案可能會很直覺:「家是我住的地方!」「家是爸爸媽媽!」「家是有很多玩具的地方!」
這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

  • 如果我們去旅行了,那家還在嗎?
  • 如果我們搬家了,那還是家嗎?
  • 家裡什麼事情讓你覺得最開心、最安心?
  • 家裡有沒有什麼聲音、氣味,讓你覺得溫暖?

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讓孩子慢慢理解,家不只是房子,而是讓他感到快樂、安全的地方。

從大人的角度:「你的光是什麼?」

這本書也會讓大人回憶起自己的經歷。
當我們長大後,家不再只是住的地方,而是一種讓我們勇敢探索世界的力量。

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

  • 「媽媽以前去外地讀書的時候,最想念的是爺爺泡的茶,那就是我的家的光。」
  • 「爸爸以前工作很累的時候,只要聽到家裡的狗叫聲,就會覺得放鬆,因為那是家的聲音。」
  • 「如果有一天,你長大了,離開家,你覺得你會最想念什麼?」

這些對話,不只是幫助孩子理解「家」,也是讓我們自己重新思考「家的意義」。

家的意義,會隨著人生階段而變化,家的光,從未遠離

你提到現在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小家,這本書讓你回想過去,也讓你思考現在。
這本書的最後,主角帶著「家的力量」踏上旅程,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寫照——

💡 小時候,我們認為家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有爸爸媽媽,有熟悉的房間和玩具。
💡 長大後,我們才發現,家更像是一種感受——是心之所繫的地方,是能讓我們放心做自己的歸屬。

家的形式可能改變,但家的力量依舊存在。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走得多遠,家一直在我們心裡,像一道光,指引著我們的方向。

這本書最美的地方,是它不僅能讓孩子理解「家」,也能讓大人重新找回「家」的感覺。

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也問問孩子:「在你心裡,那道光是什麼?」

延伸閱讀:另一個關於「家」的溫暖故事

如果你喜歡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你或許也會喜歡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由 Jonny Lambert 繪製。

這本書透過細膩的插畫與溫暖的敘述,描繪不同動物尋找家的故事。它讓我們看見,「家」不一定是固定的地方,而是我們與重要的人所建立的連結。

這本書與 《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傳遞家的多層次意義,並帶領讀者去感受家的溫度。如果你想透過更多繪本與孩子討論「家」,這會是另一個值得共讀的故事。

繪本資訊

書名:Home is Where My Heart Is
作者:Smriti Halls,Alice Courtley
出版日期:2023/06/01
出版:Andersen Press
語言:英文
ISBN:9781839131936
裝訂:平裝 32P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