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為孩子打開通往世界的第一扇門
在故事裡啟程
慢慢走,不急著懂
世界會在愛裡悄悄展開

最近在準備帶孩子去新加坡旅行,我想到一件事。對三歲的小孩來說,旅行不只是換個地方玩,而是突然要面對很多陌生的人、地方、事情,這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我決定用她們最熟悉的方式,講一個故事給她們聽。
這幾天我構思了一個以漁尾獅為主角的故事,帶點神秘、傳說與童話的氛圍,並且自己動手做了背景圖、剪了人物角色,準備演給女兒們欣賞。
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她們聽得又投入又開心,還會跟著故事裡的小人物一起驚呼、笑出聲,甚至開始好奇:「新加坡在哪裡?我們真的可以看到漁尾獅嗎?」
我希望,在真正出發之前,她們可以先在心裡,慢慢走過一次這段旅程,用情感喚醒覺知,讓旅行不只是到了目的地才開始,而是從期待和想像中,就已經悄悄展開了。



為什麼在旅行前,為孩子鋪一條故事小路?
旅行是大人的期待,卻可能是孩子的小小挑戰。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熟悉的日常裡,突然來到陌生的地方,很容易感到不安。為了讓她們能更安心地面對這趟旅程,我想從心裡幫她們鋪一條小小的路,一條能帶來熟悉感、讓她們安心前行的路。
那麼,該怎麼做呢?
我選擇用故事,先在心裡為她們鋪一條熟悉的小路。
📚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故事?
選擇故事時,建議跟著孩子的生活經驗與季節節奏走
像是春天的小花、夏天的池塘、秋天的果園、冬天的爐火
這些題材能讓孩子在故事中,不只是想像,而是真實地用感官感受世界
讓孩子用熟悉感取代陌生的不安
對小小孩來說,環境的變化是一件很巨大的事。不只是換了地方這麼簡單,而是空氣中的味道、街道的樣子、遇見的人、聽見的語言,全都變得不一樣。這些變化在他們的心裡,很容易激起不安和緊張感。面對這種情況,比起一直告訴孩子「這裡很好玩」、「你不用怕」,更重要的是,在出發之前,讓他們在心裡先走過一次。
故事就是這樣的一條小路。當孩子聽著故事,一邊在腦海中建構畫面,一邊在情感上產生連結時,他們會對即將到來的地方有一種「我好像認識它」的感覺。這種心理預演(mental rehearsal),在兒童心理學裡被認為是幫助孩子適應新情境的一種有效方式(Wong, 2010)。
✨ 說故事時,要不要解釋故事的道理?
在故事進行中,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感受角色的情緒
不是急著告訴孩子「這個故事想教什麼」
當孩子自然地經歷悲傷、喜悅、勇敢與害怕,這些情緒就是最好的成長養分
故事,是最適合幼兒的語言
幼兒時期的孩子,學習是從感官和情感開始的。這個階段,抽象思考還在慢慢發展,他們靠的是身體的感覺、心裡的感受去理解世界。Jean Piaget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幼兒處於感覺運動期和前運思期,透過具象的經驗學習是這個年齡最自然的方式。
所以,比起直接告訴他們「新加坡有很多高樓、有很大的機場」,用一個帶有感情與畫面的故事,反而能更自然地滋養他們的內在。故事讓孩子自由地想像,讓他們在情緒上慢慢熟悉,讓新世界變得既神秘又親切。



這樣的方式,也呼應了我喜歡的教育精神
當我看著孩子們隨著故事慢慢展開想像,心裡也有了一種很深的感覺。
其實,不只是這次旅行,很多時候,我都希望她們走向世界的方式,是從感受出發,而不是被急著推著往前走。
在學齡前的教育觀點裡,也有不少專家提到,孩子的學習應該從「感官經驗」和「情感連結」開始,而不是急於讓他們理解抽象的知識。
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歡用故事,來作為她們探索世界的起點。
用故事打開感官,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
學齡前教育普遍認為,孩子需要從感受世界開始,而非過早接受過量知識。根據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在感覺運動期和前運思期,主要透過感官探索和具象經驗來認識世界(Piaget, 1952)。而且,根據Zero to Three的幼兒發展研究報告也指出,幼兒階段的最佳學習方式,是在情感安全的環境中,透過互動與感官刺激,自然形成理解與記憶(Zero to Three, 2010)。
所以,比起教她們「新加坡的地理知識」、「新加坡的人文歷史」,我更想用一個有溫度的故事,讓她們在心裡先種下種子。故事裡的情感和畫面,比任何一句硬邦邦的知識,都來得更貼近她們心裡真正的世界。
與華德福教育理念相互應的部分
這次用故事為孩子鋪路的過程,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一直很認同的華德福教育理念。
其實,仔細想想,我所做的一切,從靈魂層次、教育方法到育兒態度,都和華德福強調的精神不謀而合。
在靈性層次,華德福教育認為,0到7歲的孩子活在一個非常形象化、意象化的世界裡(Steiner, 1995)。他們不是靠邏輯去理解世界,而是透過感官、故事、圖像、節奏這些有生命力的媒介,來感受與連結。
當我坐下來,親手製作背景圖、剪小人物、演一個關於漁尾獅的故事給孩子們聽時,我其實是在用她們能自然接收的語言,搭起一座從小宇宙走向大世界的橋樑。不是推擠,不是拉扯,而是用一種孩子可以舒服接受的方式,讓她們慢慢向世界敞開。
在教育方法層次,華德福教育有一句很經典的說法:「教育首先是情感的喚起,而不是知識的堆疊」(Steiner, 1924)。這種觀點也呼應了現代發展心理學對於學齡前教育的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情感體驗是學習的基礎,透過情感建立的連結,會強化未來的認知與記憶(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04)。
所以,比起直接灌輸資訊,我更想用一個有溫度的故事,讓她們在心裡先種下種子。情感被喚醒了,未來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時,知識和理解才會自然發生。
在育兒態度層次,更是我心裡最在意的部分。做故事卡、演故事,不是因為我覺得孩子「應該要學會什麼」,也不是為了完成什麼教學目標。只是單純地,想用我能做到的方式,陪她們自然長大。
華德福教育也特別強調,大人的情感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內在安全感與成長意願(Nicol & Taplin, 2012)。如果是帶著壓力、比較、功課的心情準備,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要求和負擔;但如果是帶著喜愛、陪伴、祝福的心情準備,孩子感受到的,是安全感與開放性。
我想,當我專心地剪著一個個小人物、貼著背景圖,一邊在腦海裡演練故事情節的時候,我就是在用愛和信任,為孩子打開一扇溫柔迎接世界的大門。
這種感覺,很真實,也很美好。
也是我希望能一直延續下去的陪伴方式。


在這段故事裡,我想送給孩子的訊息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次旅行的前奏,也不只是一次故事的演出。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小小的故事,我想在孩子心裡種下一些很溫柔的種子。
首先,我想告訴她們:世界很大,但不必害怕。
陌生的地方、沒見過的人群,或許一開始會讓人有點緊張,但只要慢慢走、慢慢熟悉,就會發現,世界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遙遠。故事裡的角色、故事裡的情感,會成為她們心裡的小小指南針,陪著她們一步步探索未知。
我也希望讓她們知道: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次小小的出航。我們不是等到真正搭上飛機、抵達目的地,才開始旅行。而是從心裡生出期待與想像的那一刻起,旅程就已經悄悄展開了。
故事,就是這場心靈旅行的第一艘小船,載著她們出發。
最後,也是我最想傳達的:無論走到哪裡,無論遇到什麼, 妳們永遠帶著自己的世界,也永遠被愛溫柔包圍著。 即使面對陌生和改變,心裡那份來自家的力量,會一直陪著妳走下去。
☕ 說完故事後,要不要問孩子問題?
故事結束後,不一定要立刻提問或總結
留給孩子一段自由想像和沉澱的時間
讓故事自然在他們心裡慢慢發芽,這種留白,往往比說明更有力量
把故事放進手心,把世界輕輕交給她們
這次的故事,或許只是短短幾分鐘的小演出,但在孩子心裡,卻悄悄開啟了一扇門。 我相信,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跨越地圖上的距離,而是一步步從心裡走向更大的世界。
願每一次我們用愛鋪設的小路,都能成為她們心中溫暖而堅定的方向。就像這次的故事一樣,悄悄地,輕輕地,把世界放進她們的手心裡。
如果妳也想陪著孩子,慢慢地、用愛鋪出一條通往世界的小路
如果妳也想更了解孩子內在的節奏,聽見他們心底的聲音
我在這裡,為妳準備了一份溫柔的陪伴
透過孩子的星盤特質,結合塔羅的溫柔指引
一起找出屬於妳和孩子最自然、最適合的同行節奏
👉 點這裡了解【親子塔羅與星盤陪伴服務】
讓我們用故事,用理解,用愛,陪孩子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
參考資料
- Steiner, R. (1924). The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Rudolf Steiner Press.
- Steiner, R. (1995).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And Early Lectures on Education. Anthroposophic Press.
- 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04).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Is Built in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ir Brains.
- Nicol, J., & Taplin, J. (2012). Understanding the Steiner Waldorf Approach: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Practice. Routledge.
-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