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最愛的故事,都沒有道理可言? 從親子派對出發,一場關於節奏、情緒與陪伴的故事設計思

今天在我辦的「花茶小精靈」親子派對裡,有位媽媽一邊幫孩子穿鞋,一邊跟我聊天:「我發現你們的故事好像是自己編的耶,怎麼沒有用市面上的繪本?」

其實我在家裡也很常和孩子們看繪本,但真的要找到一個「剛好符合活動主題」、又「適合三四歲孩子理解節奏」的故事,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後來想一想,既然孩子年紀還小、情節也不用太複雜,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著編一個小小的故事,只要足夠簡單、足夠貼近他們的感受就好。

沒想到,我第一次講這個小故事給女兒聽的時候,她真的聽得很專心。

 一邊聽還一邊模仿角色的動作, 故事說到小精靈不太確定該怎麼辦時,她突然說:「那我可以幫她泡一壺花茶阿。」

不是什麼特別激動的反應,但我知道她有在聽,也開始剛我憶起創造故事。那一刻我心裡想的不是「她學到了什麼」,而是:這樣就夠了。

適合幼兒的故事有哪些元素?

1. 節奏感是關鍵,而不是劇情轉折

我以前也以為,說故事要有「起承轉合」,才會精彩。最好來個意想不到的反轉,讓孩子驚呼「哇!」才叫成功。

但後來我發現,對三歲以前的孩子來說,這些刺激的劇情根本不是他們在意的重點。甚至有時候太突然的轉折,反而會讓他們整個人跳出故事,開始分心、走神。

他們真正喜歡的,是一種節奏:像呼吸一樣穩定、重複、熟悉的節奏。


像五味太郎的《小金魚逃走了》,每一頁都在找「小金魚在哪裡?」這種重複的問句、固定的格式,孩子一聽到就會立刻切換到「找找看」的模式。有些孩子還會搶先回答「在這裡!」「牠躲起來了!」就像他們也參與在故事裡,跟小金魚玩一場躲貓貓。

這時我才理解,節奏感比情節更重要。重複的語句、簡單的敘述、一樣的開場或結尾,對孩子來說,就像每天都會經歷的例行活動一樣有安全感。那種「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可預測感,能讓他們更安心地待在故事裡,享受這段說故事的時光。

所以現在我說故事時,會刻意讓語句變得更簡單,情節更線性,不追求高潮起伏,而是讓孩子可以慢慢進入、慢慢跟上,甚至一起參與。只要他們能沉浸在故事節奏裡,不管劇情有沒有大事件,故事的魔法就已經發生了。

📌 補充小知識:孩子為什麼愛重複的故事?

語言學者 Trelease 提過,對小小孩來說,故事的「韻律感與重複性」比情節更重要,熟悉的語句和可預測的節奏,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也更願意聽下去,難怪我們念了十次的繪本,他還是笑得像第一次聽!

🔍 參考資料:Trelease, J. (2013). The Read-Aloud Handbook (7th ed.). Penguin Books.

🧠 延伸觀點:故事的結構,比道理重要?

教育心理學家 Bruner 提醒我們,孩子並不是靠邏輯推理理解故事的,而是透過角色與結構的「重複出現」來建立熟悉感,讓他們知道「這是屬於我的世界」。

🔍 參考資料: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小筆記:為什麼像《小金魚逃走了》這種書這麼紅?

兒童文學研究者 Margaret Meek 說過,孩子會用「語言的節奏與格式」來辨認故事的歸屬,固定的句型、重複的結構,就是他們進入故事的入口!

🔍 參考資料:Meek, M. (1991). On Being Literate. The Bodley Head.

2. 可感知的情緒,而非抽象的道理

我知道,說故事的時候不要硬塞道理。

但實際成為媽媽以後,我才發現這件事比想像中困難。市面上太多繪本都圍繞著某個明確的教養目標,像是教孩子要分享、要有禮貌、要勇敢,每本都有個標題式的重點。

當我在挑書的時候,真的會拉扯。一方面想讓孩子自然感受故事的溫度,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那這本到底能「教到什麼」?

但經過一次次的共讀與觀察,我反而越來越確定一件事:孩子不是靠理解「道理」來學會一件事的,而是透過角色的情緒經歷,去建立自己的內在感受。

他們跟著角色一起經歷委屈、掙扎、釋懷,那些情緒的起伏,就像一段練習,在心裡慢慢留下痕跡。不是那天就懂了什麼,而是有一天,當生活裡出現類似的情境,那個曾經感受過的故事會靜靜浮現,成為他們內在的參照點。

我在講故事給女兒們聽的時候,這樣的感覺特別明顯。

像有一次我唸到角色委屈地說:「那是我的⋯⋯我還沒玩完⋯⋯」妹妹馬上抬起頭看我,眼神變得很專注。她什麼也沒說,但我知道她懂那種心情。她可能也曾有過那種捨不得的時候,也許剛好就在今天。

現在我不太會去強調故事一定要「教會」孩子什麼。我更在意的是,這個故事裡的情緒,孩子能不能感受到?

她能不能從角色的語氣、表情、語言裡,找到她曾經經歷過的感覺?因為我相信,真正的理解不是從說明開始的,而是從共感開始的。

📌 補充小知識:孩子理解的是情緒,不是道理

根據發展心理學,學齡前的孩子處於「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他們還無法用抽象邏輯去理解規則或道德。但他們能夠察覺語氣、表情與氣氛變化,並透過模仿與情感連結,內化這些經驗。所以故事中的一個擁抱、一句委屈的對白,都遠比「這故事想教什麼」來得有影響力。

🔍 參考資料: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延伸觀點:情緒經驗是內在道德的起點

兒童文學學者 Nikolajeva 指出,幼兒的故事不需要明確道德結論,因為孩子會透過「角色情緒的身體化」來進行情緒模擬。意思是他們在讀的當下,會身體裡真的感受到那份悲傷或快樂,像親身經歷一樣深刻,這種內化過程,比「這個故事教我們⋯⋯」更有效。

🔍 參考資料:Nikolajeva, M. (2014). Reading for Learn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 繪本推薦:那些不講道理,卻讓孩子深深感受到的故事

✨《Captain Starfish
這本書沒有要教孩子「勇敢是什麼」,但它讓孩子陪著小主角經歷不想上台、不想表演、只想躲起來的情緒波動。很多孩子聽這本書時都會默默點頭,好像也曾經那麼想逃。比起鼓勵孩子「要加油」,這樣的故事其實更靠近他們的真實感受。

✨《A Bad Day for Bear
這是一本「情緒低氣壓」非常真實的繪本。Bear什麼都不想做,只想一個人待著,也不知道為什麼心情那麼糟。孩子聽這故事時,不需要知道「情緒調節」是什麼,他們只要感受到:原來不開心的時候,也可以被理解、被陪伴。

✨《Waiting For Froggo
究竟還要等多久?這本書用最可愛的方式,描繪孩子面對「等待」時的焦躁與不安。小主角什麼都準備好了,卻只能一動也不動地等朋友出現。孩子一邊看一邊問:「青蛙怎麼還沒來?」這不就是他們每天生活中的小情緒嗎?沒有大道理,只有陪伴等待的耐心與理解。

3. 貼近生活的經驗共鳴

孩子會喜歡什麼樣的故事?我以前會挑那種故事性強的、畫面如同藝術品的、充滿想像力的繪本。最好有點奇幻、有點冒險,公主與怪獸都來一下,以為可以培養創意。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孩子停下來、眼神專注的,往往不是那些天馬行空的大冒險,而是一些我們大人根本不會注意的小事。

像是找不到媽媽、手裡的玩具被拿走了、好不容易排到點心卻被告知還不能吃……這些看起來超日常的情境,對他們來說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情緒全部被捲進去的事件。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女兒因為「餅乾碎了」大哭,哭到像世界末日一樣。那一刻我其實有點忍不住想笑,但也知道她真的在意、真的很傷心。

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本故事,是在說「餅乾碎了也可以很好吃」,那會不會對她來說,比我講十遍「沒關係」還有用?

所以現在我挑故事的眼光不太一樣了。

我會更留意那些「孩子會遇到的狀況」,不是去教他們怎麼處理,而是讓他們看到:「原來有人也這樣過」。

不用道理、不用轉折太多,只要那個畫面、那句話、那個角色的反應,剛好對到他們心裡那個小情緒,就會像鑰匙一樣,把某個東西打開。

他們會邊聽邊點頭,甚至插話說:「他跟我一樣啊!」這時我更加確定,孩子不是需要看見一個多特別的世界,而是需要透過故事,在平凡的每一天裡,看見自己。

🧠 延伸觀點:孩子最先理解的是「自己的經驗」

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孩子的理解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他們會先從自己經歷過的事出發去認識世界。這也是為什麼繪本中只要出現「搶玩具」「吃不到點心」「媽媽去哪了」這類場景,孩子馬上就能投入情緒,甚至忍不住插話參與。

🔍 參考資料:Piaget, J. (1951).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 補充小知識:想像力的培養,從真實感開始

很多人以為天馬行空的繪本才能激發創意,但教育心理學者 Vivian Gussin Paley 指出,孩子的想像是從「他們真實經歷的事情」延伸出去的, 日常的細節越被理解與接住,他們就越能在安全感中自然發展出獨特的創意與幻想。

🔍 參考資料:Paley, V. G. (1990). The Boy Who Would Be a Helicopter: The Uses of Storytelling in the Classro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繪本推薦:日常生活中看見自己的故事

✨《The Boy Who Cried Poo!
一位父親只想帶孩子去游泳池,但每次一跳進去,孩子就說「我想大便!」這個故事實在太貼近現實,有點鬧、有點累,但也讓孩子笑得停不下來。那種「總是挑在最不方便的時候有感覺」的身體經驗,其實很多孩子都懂,也讓我們看見,生活的混亂本身,就是一場小冒險。

✨《That’s My Carrot
兩個兩隻兔子搶一顆超級大胡蘿蔔的故事,沒有說誰對誰錯,但孩子就是會從中找到「我就是不想讓」的感覺。

✨《A Thing Called Snow
對於還沒見過雪的主角來說,「雪」是生活中某種遙遠又具體的想像,孩子會在這段探索旅程中,看見自己曾經也那樣「一邊期待、一邊不確定」的心情。

4. 故事中的角色,是孩子經驗的投射出口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會關注故事主角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好像那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但對孩子來說,他們的閱讀方式完全不同。他們不是在理解情節邏輯,而是在找一個「能讓我進去的地方」。

孩子會把自己投射進故事裡。

有時候是那個主角,有時候是角落裡那隻沒有台詞的小貓。他們會在某一個眼神、某一個動作裡,默默地認定:「這個就是我。」然後整個人就在那個角色裡活著了。他們會替角色感到委屈、害怕,甚至會先一步說出角色下一步的反應。

這不是理解,而是一種共振。

他們不見得能說出理由,但他們知道「我懂這種感覺」。而這個過程,根本不需要我們幫他們翻譯什麼道理。因為他們不是在學習「對與錯」,而是在故事中重新經歷自己、練習自己。

我有時會發現,女兒聽故事時並不是最關注主角說了什麼,而是會突然對某個沒被提到的角色產生興趣。像是「那個沒有吃到蛋糕的小鳥去哪了?」或是「剛剛那個在旁邊掉眼淚的是誰?」她會用自己的方式,為那個角色補上情緒,然後再把自己的感覺放進去。

這讓我更確信,孩子與故事之間的連結,是從「我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開始的。

不是從劇情設計出發,也不是從我們想要傳達的意圖出發,而是他們自己在情感上的認領與投入。故事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扇窗,一個可以暫時走進去、感受一下、然後帶一點東西回來的地方。

🧠 延伸觀點:故事是孩子「自我認同」的練習場

兒童閱讀研究者 Louise Rosenblatt 在她的「閱讀反應理論」中指出,孩子在閱讀故事時,會帶著自己當下的處境、感受與經驗進入文本,他們不是被動接收劇情,而是在「做出反應」,他們可能會選擇一個角色代入,從那個位置去感受整個故事,這其實是一種內在情感的「再經歷」與「自我練習」。

🔍 參考資料:Rosenblatt, L. M. (1994).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 補充小知識:不是理解主角,而是認出自己

根據兒童心理學者 Selma Fraiberg 的觀察,幼兒在故事中會不自覺地選擇與自己處境或情緒相似的角色進行認同,即便那個角色只是旁邊的小動物、沒有說話的小角色。這種投射作用能幫助孩子處理日常生活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覺,是一種極細緻的「情緒代謝」。

🔍 參考資料:Fraiberg, S. (1959). The Magic Years: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Problems of Early Childhood. Scribner.

📖 繪本推薦:讓孩子自然代入、自由投射的故事

✨《Oona: The Brave Little Mermaid
雖然主角是小美人魚,但孩子不一定投射的是她的「勇敢」,而可能是那種「想做好一件事卻總是不順利」的挫折感,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認出:「我也有這種時候」。

✨《Starbird
這本故事充滿象徵意象,孩子未必理解整體寓意,但那隻想逃走又被困住的鳥,常常會被孩子默默選為「我最喜歡的角色」,有些情緒無法說清楚,但他們就是懂那隻鳥。

✨《Lost
這本書畫面極簡,情節也不複雜,但對「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情緒描繪非常細緻,孩子可能還不會說出「迷惘」這個詞,但他們會感受到角色的不安,甚至想替他做決定。

怎麼說故事給幼兒聽? 3 個實用技巧

說故事技巧一:用「聲音與動作」陪他進入故事節奏

語言學家 Mem Fox 曾提到:「對小小孩來說,聲音的抑揚頓挫與節奏感,比內容更重要。」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停留在文字上,但他們會被聲音吸引,尤其是有情緒、有節奏的語言。

我後來試著照她說的方式去做,不只是念文字,而是加一點點聲音表情:角色緊張就壓低聲音、生氣就尖尖地講、開心就拉長語尾。還會搭配一點點簡單的手勢,比如「呼~風來了」時揮一下手。

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真的會更快進入故事情境,甚至會模仿我的語氣跟動作,一邊聽一邊笑。那個「我們一起在故事裡」的感覺,是用動作和聲音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靠故事本身有多精彩。

📌 很多共讀教學也指出,0~3 歲孩子對聲音變化與表情極度敏感。加入簡單角色語調與肢體,能讓孩子感覺到「你不是在唸書,而是在陪他一起玩一個故事」。

說故事技巧二:把故事講得「慢一點、少一點」反而更好

根據發展心理學者 Jane Healy 的研究,幼兒需要大量重複與停頓,才能真正吸收故事內容中的情緒與語意。如果故事節奏太快、訊息太多,孩子的大腦處理不及,很容易出現「人在但沒進去」的狀態。

知道這點之後,我開始練習慢下來講故事。原本我總想把整本書一次講完,現在我願意重複一句話好幾次、讓孩子有空間加入,甚至有時一本書只講到一半就先停下來,改成問:「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她們反而更記得故事裡的句子,還會自己在遊戲中重複出現那一段熟悉的對白。我才真正感受到,故事不是輸出資訊,而是讓孩子在其中停留、慢慢內化的東西。

📌 實務觀察也發現,幼兒聽故事時的節奏其實不需要連貫。重複語句或短短一頁的停頓,都能幫助孩子在故事中建立安全感。故事慢一點、少一點,他們反而更願意留下來。

說故事技巧三:允許他們「參與」而非只是「聽」

教育學者 Vivian Gussin Paley 強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不是被動吸收,而是透過重現、改編與加入自己的想法來完成的。」她認為孩子在聽故事時插話、扮演、改寫,其實正是他們在參與、在消化。

這句話真的打開我的眼界。以前我總以為被打斷故事節奏是一種「干擾」,現在我反而會期待她們的加入。有時她們突然插話:「我才不會這樣做呢!」或者模仿角色的語氣說:「現在輪到我了!」那個當下,她們不是「聽眾」,而是「共同創作者」。

從那以後,我學會放下「要講完整故事」的執念,改成在說故事時停下來問:「你覺得呢?」
故事變成我們一起完成的,不只是被聽見,也被接住。

📌 教育現場經驗也指出,允許孩子在故事裡「改寫台詞」、「模仿動作」、「加入自己的情節」,不僅能強化語言發展,也會培養自信與自我表達的慣性。

🔍 參考資料:
Fox, M. (2001). Reading Magic: Why Reading Aloud to Our Children Will Change Their Lives Forever. Harcourt.
Healy, J. M. (1990). Endangered Minds. Simon & Schuster.
Paley, V. G. (1990). The Boy Who Would Be a Helicopt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0歲開始共讀,讀在起跑點》親子天下 專題報導

延伸思考:我們為誰說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什麼?

說故事的重點不在傳遞訊息,而是在共創情感的場域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我們說故事,是為了讓孩子學會什麼嗎?還是,其實是為了讓他們在故事裡感受到什麼?

很多故事,我女兒可能過幾天就不記得內容了,但她會記得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陪她一起翻頁,一起笑出來的那一刻。有時候是等故事角色登場前,我們一起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種一起等待的氛圍,遠比故事的結局還深刻。

我越來越覺得,故事不是為了傳遞某種訊息,而是為了在那個當下,創造一種我們之間可以共同呼吸的節奏。故事結束了,但那段「我被陪著、我被看見」的感覺會留在孩子心裡很久。

故事是開放式的體驗,不是單向的教導

我也曾經想過要幫每個故事加上一個「你學到了什麼」的結尾。但後來發現,孩子根本不需要我這樣做。

因為他們自己就會帶著當天的心情、當週的經驗、當下的問題,去理解故事裡的角色:那隻找不到家的小狐狸、那棵想要長大的小樹,甚至是那個沒有被點名的小配角。

我現在不太急著給出「答案」,我會等孩子自己說:「我覺得他是因為⋯⋯」或者什麼都不說,安靜地看著那頁畫面多一點點時間。那也是一種理解,只是還沒有變成語言。

故事是開放的,是孩子與世界之間進行的一場內在對話。有時候我們只是那個陪他坐在對話旁邊的大人,不需要翻譯,也不需要插嘴,只需要陪他走過、感受過就好。

用故事陪孩子走完一段節奏一致的旅程

孩子不需要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自在投射自己、跟著角色一起呼吸、情緒起伏都被接住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他們不用立刻學會什麼,只要能慢慢地、安穩地走完一段節奏一致的旅程,那就已經夠了。

說故事,不是為了教導,也不是為了輸出訊息。

是為了在每一頁翻開與闔上的時刻,讓我們和孩子有機會靠近一點、了解一點、一起經歷一點。這就是故事最溫柔的模樣,也是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翻開書本,重新開始說故事的理由。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