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亂到和諧:三步驟制定有效家庭規則,提升孩子自主性

重點摘要:

1. 規則不應該是單方面強加的,而應該是雙方協商的結果。
2. 理解孩子的需求是成功制定家庭規則的關鍵。
3. 簡單明確的規則有助於孩子自主發展。
4. 保持一致性和靈活性是規則實施的關鍵。
5. 當孩子有了參與感,規則不再只是約束,而是他們自主選擇的一部分。

在家庭生活中,給孩字設定規則似乎是避免不了的話題,尤其當孩子慢慢成長,自主性開始萌芽時,如何在不失去自由的情況下給予他們必要的框架,就變得更加重要。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情況:孩子不願意遵守規則,或者規則訂好了卻形同虛設。

這些經驗讓我開始思考,怎麼樣的規則可以同時保持家庭和諧,並且真正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呢?今天我想分享一個簡單的三步驟方法,這是我們家找到平衡的一些經驗,希望這些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孩子自主性

步驟 1 :理解孩子需求,提升自主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發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觀察孩子的需求。每個孩子的性格、年齡、發展階段不同,他們表現出的需求也完全不一樣。記得我的大女兒芸芸兩歲多的時候,對於探索的渴望非常強烈,總是想要自己動手,不喜歡被約束。如果那時候我過多地限制她,只會造成更大的反抗情緒。所以,我開始試著放寬某些規則的界限,允許她在安全範圍內自由探索。

觀察孩子的行為與需求

我常常會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她,看看她每天的活動習慣、喜好,甚至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有時候我們會忽略孩子其實已經具備了一些自主能力,只是我們還沒意識到。我們家就是這樣,當我留意到她已經能夠自己選擇適合的衣服時,我就決定把「自己選衣服」列為家庭規則之一,給她更多選擇權,這樣她會感覺到自己被信任,這種感覺促進了她的自主性。

專家建議:如何在規則中融入孩子的需求

很多專家強調理解孩子的需求是成功制定家庭規則的關鍵。比如,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的理論指出,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會展現出不同的認知需求,這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規則的理解能力。Piaget 認為,幼兒期的孩子會通過實際操作和具體經驗來理解世界,因此在這個階段,規則需要具體且簡單,並允許他們有一定的選擇空間。

此外,根據 Alfie Kohn(《無條件養育:超越獎勵與懲罰的親子教養》一書作者)的理論,規則制定應該建立在理解與溝通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控制或強制。Kohn 強調,當孩子有參與規則制定的機會時,他們會更加願意遵守這些規則,因為這些規則不是強加的,而是他們自己也有話語權的結果。

結合這些專家的意見,我們家的經驗是,當孩子的需求和規則能夠相互融合時,規則不僅不會變成束縛,反而會成為孩子自主發展的助力。

孩子自主性

步驟 2: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促進自主性發展

我一直認為,規則不應該是單方面強加的,而應該是雙方協商的結果。如果只是強制要求,這就變成了我自己不喜歡的威權式教育,這不是我所追求的方式。我希望孩子們能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家庭,彼此之間會互相幫助、互相配合。因此,我會讓孩子參與與他們自己相關的規則制定。

這麼做的效果真的很明顯。我們從小事開始,和孩子一起討論,例如她每天的自由時間想安排什麼活動?或者今天想用哪支牙刷、什麼口味的牙膏?當孩子擁有了參與的機會,她就不再感覺規則是強制性的,而會覺得這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自然也更願意遵守。

制定規則的巧技巧:給孩子的選擇必須是父母自己都能接受的選項。例如:孩子可以自己選擇穿哪雙球鞋,結果不論她穿哪一雙,身為父母的你都能欣然接受。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過程

有一次,我們討論當天的刷牙方式。之前她總是抗拒刷牙,覺得這件事很無聊。於是我們問她,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刷牙變得更有趣?她提議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刷牙時可以跟著音樂一起搖擺。這個點子讓我們忍不住笑出聲,但我們還是試了一下,結果發現她從那之後就不再抗拒刷牙,甚至開始享受這個過程。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當孩子有了參與感,規則不再只是約束,而是他們自主選擇的一部分。

簡單明確的規則有助於孩子自主發展

我們家的規則一直保持簡單明瞭。例如「玩完玩具要收拾乾淨」,我們會清楚地告訴她,玩具有自己的家,玩完了就要讓它們回家。這樣的規則不僅容易讓孩子理解,還有助於養成習慣。如果規則太複雜,孩子反而可能不知所措,甚至感到焦慮。因此,我們始終堅持規則要簡單、明確,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孩子自主發展。

孩子自主性

步驟 3 :保持一致與靈活性,助力孩子自主性發展

規則的實施,需要保持一致性,這點真的很重要。我們家曾經因為規則實施不一致而產生過不少困擾,比如有時候我會因為心軟或想省麻煩而讓步,這讓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到底該不該遵守原本的標準。後來我深深地檢討自己,決定在那些我認為非常重要規則上保持一致,例如:睡覺時間、吃飯規矩等等,這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固定的,哪些可以有些彈性。

一致性的力量:如何讓規則成為習慣

舉個例子,像是上床睡覺的時間,這是一條我們從不妥協的規則。每天晚上九點就是準備上床睡覺,我會讓她挑選故事書,接著刷牙,然後一起讀故事書,這讓芸芸知道一天的結束即將到來,並且她也能安心入睡。我們一直保持這個習慣,她從不抗拒,反而開始期待這段時間。我覺得這就是一致性帶來的效果。

靈活應對:根據孩子的成長調整規則

但也有一些規則我們保持彈性,比如週末的電視時間。在週末,我們會允許她多看一點動畫片,但在平時,這個時間會受到限制。這樣的靈活性不會讓她覺得規則太過僵化,反而更願意在週末遵守規則,因為她知道有些自由可以期待。

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當然,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不少挑戰,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孩子不想遵守規則以及破壞規則後父母該如何應對。

孩子不願意遵守規則怎麼辦?

孩子有時候會挑戰規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家有一次就是因為玩具沒有收拾而發生爭執,後來我們冷靜下來後討論,為什麼她不願意收拾?她說是因為太累了。我們理解她的感受,於是討論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可以分成兩次來收拾,讓她有更多時間完成,而不會感到壓力,或者好好請求家人的幫助,說明原因而非哭鬧。

如何處理規則破壞?

有時候孩子會打破規則,但我們不會立刻責罵她,而是先和她討論為什麼這樣做。記得有次她打翻了一杯水,我們並沒有責怪她,而是問她是否知道怎麼處理這個情況。結果她自己去拿抹布清理,這也是一個培養她自主性的機會。

【延伸閱讀】
▶︎穩定節奏的力量:為孩子創造安全感的生活作息指南
▶︎過度安排活動對孩子的壓力與挑戰:為何自由遊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為什麼你總是累?揭開「能量管理」的秘密,找回你的精力與動力!
▶︎減法育兒:如何通過簡化孩子的玩具來提升專注力和創造力

總結來說,制定家庭規則不僅僅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為了幫助他們發展自主性。從觀察孩子的需求、與他們共同制定規則,再到保持規則的一致性與靈活性,這些步驟能夠讓孩子在自由與約束之間找到平衡。我們家透過這些簡單的方法,讓生活更加和諧,而孩子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有責任感、懂得遵守規則的自主個體。

如果你也想嘗試,不妨今天就和孩子討論一條簡單的家庭規則,看看他們的反應,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有自主能力。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Kohn, A. (2005).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參考文獻 2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參考文獻 3 :科恩, 阿爾菲. (2019). 無條件的養育:超越獎勵與懲罰的教養法. 心靈工坊出版社。
參考文獻 4 :法伯, 阿黛兒., & 麥茲麗許, 伊蓮. (2017). 父母的說話之道:如何聽,孩子才會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漫遊者文化。
參考文獻 5 :蔡穎卿 (2016). 陪孩子走過幼小銜接期:幫助孩子自主學習的18個關鍵方法. 天下雜誌出版社。
參考文獻 6 :吳靜吉 (2015). 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大塊文化。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