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成為爸媽之前,覺得繪本就是那種用來「講睡前故事」的書?每天晚上把孩子哄上床,唸個幾頁,然後「晚安,寶貝」… 繪本的任務就完成了。
但後來我發現,如果只是這樣,真的太可惜了!
繪本不只是拿來讀的,更是激發孩子想像力、培養同理心與表達力的絕佳工具。最近,我開始嘗試跟孩子把故事「演」出來,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改變,讓我們的親子時光變得超級有趣,而且收穫滿滿!
✏️研究:華德福教育中的戲劇性扮演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基於人智學(Anthroposophy),特別強調「頭、心、手」的全面發展,並將戲劇視為重要的教學藝術。在華德福的觀點中,戲劇性扮演不只是玩樂,更是孩子發展想像力、同理心與道德判斷力的重要途徑。透過扮演不同角色,孩子能夠從他人的視角體驗生活,進而培養更深刻的同理心,並學會如何在社會中與他人協作。
參考資料: Waldorf School of Philadelphia. (n.d.). The Dramatic Arts and the Waldorf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s://phillywaldorf.com/blog/the-dramatic-arts-and-the-waldorf-curriculum
原來,角色扮演的魔法這麼厲害!
我發現,當孩子開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時,他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 同理心:當他變成《三隻小豬》裡,那隻被大野狼追趕、嚇到哭出來的小豬,他會真的皺起眉頭說:「大野狼好可怕喔!」這個當下,他不是在聽故事,而是在親身體驗角色的心情。透過這個過程,他自然而然地學習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啊!
- 表達力:我們都知道,有些孩子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角色扮演裡,一切都變得沒那麼拘束。他可以模仿大野狼兇狠的語氣,也可以學著小豬用顫抖的聲音說話。這種模仿不只是學說話,更是在練習如何運用不同的聲音和情緒來表達自己。
- 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候,我會故意在故事轉折的地方停下來,問他:「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他會開始天馬行空地思考,想出各種出乎意料的解決方案。這讓我看到,他的腦袋正在高速運轉,這比單純聽故事更能培養他的應變與思考能力。
✏️ 研究:Vygotsky 的遊戲理論
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 曾提出,孩子在遊戲中創造一個「假想」情境,並遵守遊戲的「規則」,這能幫助他們發展自我控制、抽象思考和認知能力。這也正是親子繪本小劇場的精髓:在一個安全、虛構的空間中,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同時也能練習社會互動的規則。
參考資料: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從零開始,打造我們的「繪本小劇場」
你們可能會覺得,角色扮演聽起來很麻煩,要準備道具、想腳本… 但我保證,這一切都超簡單!我們家的「繪本小劇場」,其實只需要三個步驟。
- 選擇一本適合的繪本:我會挑選角色個性鮮明、情節單純、對白容易模仿的繪本。像是《小紅帽》、《三隻小豬》這類經典童話就非常適合,因為孩子對故事內容都很熟悉。
- 輕鬆打造「道具」與「舞台」:這部分我秉持著讓創意盡情發揮的原則,不花半毛錢!家裡的圍巾可以當作小紅帽的斗篷,舊紙箱可以變成大野狼的家,甚至連積木都可以是故事的道具。我們相信,越是簡單,越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 引導式提問,讓孩子成為主角: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爸媽千萬不要當導演,而是要當引導者。我不會跟他說:「你現在要這樣演!」而是會用開放式的問題來引導他。像是:「小兔子現在是什麼心情呢?」或是「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會想對大野狼說什麼?」。這些問題就像魔法,可以讓孩子主動發揮創意。
✏️ 研究:Paley 的換位思考理論
兒童發展專家 Vivian Gussin Paley 則強調,透過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孩子們學會了「換位思考」,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對發展同理心至關重要,同時,在沒有固定劇本的自由扮演中,孩子也必須運用想像力來創造情節與對話,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
參考資料: Paley, V. G. (1984). Mollie is three: Growing up in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加碼玩法:跳脫腳本,讓孩子發揮無限創意!
當孩子對故事很熟悉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鼓勵他們打破原有的腳本,玩出更多花樣。
- 讓孩子決定結局:問問孩子:「如果故事結局換你來寫,會是什麼樣子呢?」他們可能會讓大野狼跟小豬成為好朋友,或是讓小紅帽成為英雄,這個過程能幫助他們發展敘事能力與跳脫框架的思維。
- 交換角色來演:讓孩子試著扮演大野狼,而你來扮演小豬。當他們體驗不同角色的視角時,能更深刻地理解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
- 加入新角色或情節:可以隨興地加入一個「新角色」,例如一隻路過的貓咪,看孩子會如何將牠融入故事中。這個即興的過程,能讓孩子在沒有預設答案的情況下,練習即時的創意發想。
給爸媽的小提醒:享受過程最重要!
在我們的「繪本小劇場」裡,我學到兩件事:
- 尊重孩子的創意:有一次,我跟孩子演《小紅帽》,他竟然說「小紅帽想跟大野狼當好朋友」,然後把原本應該被吃掉的情節改掉了。我當下沒有糾正他,反而覺得很有趣!每個孩子對故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我們要尊重他的創意,而不是要求他演得跟書裡一模一樣。
- 享受過程:我們不需要追求完美的表演,也不是在訓練未來的影帝影后。親子角色扮演的真正意義,是享受這段一起玩樂的時光。這段美好的回憶,才是最珍貴的寶物。
加碼分享:讓親子時光更豐富的繪本推薦
除了經典童話,這裡也推薦幾本非常適合角色扮演的繪本,主題涵蓋情緒、人際關係與創意發想:
- 探討情緒的繪本:《我的情緒怪獸》:書中用不同顏色的怪獸來代表各種情緒。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扮演怪獸,練習說出「我現在是黃色的怪獸,我好開心!」這能幫助孩子學習辨識與表達自己的情緒。
- 激發創意的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這本繪本的故事情節很生動有趣,可以讓孩子盡情扮演噴火龍,發出「吼!」的聲音,或是想像自己能噴出什麼樣的火,超級好玩。
- 關於人際關係的繪本:《大排長龍的胖舅舅麵包店》:書裡有各式各樣的動物,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排隊的貓咪、忙碌的麵包師傅等,模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
如果孩子比較害羞,該怎麼辦?
我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天生外向,願意馬上投入扮演。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害羞,別擔心,我們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引導他們:
- 從「聲音」開始:先不要求孩子直接扮演,可以從模仿動物叫聲或角色語氣開始。例如,問他:「小豬說話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呢?」讓他先從發聲中找到樂趣。
- 爸媽先「演」給他看:由爸媽來擔任「主角」,先誇張、有趣地表演。孩子在旁邊觀察,看到爸媽玩得很開心,通常會降低他們的防備心,慢慢地願意加入。
- 給予時間與空間:不要強迫孩子,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慢慢醞釀。可以先從簡單的道具互動開始,例如,請他們幫忙把圍巾遞給你,或是幫小紅帽「收」一下道具,讓他們慢慢地參與到這個「小劇場」裡。
總結來說,透過簡單的角色扮演,繪本不再只是單向的閱讀,而成為一場充滿互動、學習與歡笑的親子冒險。把故事演出來,不僅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更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
你們也來試試看吧!不知道你們在玩的時候,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